【摘要】在土木工程建设时,混凝土结构应用非常广泛,施工中应根据工程承载需求进行混凝土结构材料、施工技术的设置,同时还应做好材料准备,施工中应做好浇筑与振捣技术控制,混
凝土材料初凝时还应积极做好混凝土结构养护,工程建设前要对施工技术方案进行综合审查,并根据工程施工要求进行混凝土技术交底,施工推进中各环节做好质量检测,保证混凝土结构总体施工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
1 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温度、材料配合比和混凝土自缩这三个因素对混凝土结构质
量带来了直接影响。对于温度来讲,如果外界的温度突然下降,就会使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裂痕、裂缝、变形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温度下降的同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也会慢慢地下降,使混凝土的内外产生了温差,从而对混凝土造成了破坏,一旦混凝土被破坏,就会大大地降低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对于材料的配比来讲,制作混凝土的粗集料主要包括矿渣、碎石等。在选择粗集料的过程中,首先要检查材料是否干净、干燥,并且没有和其他杂质混合在一起,其次要合理、有效的选择材料供应商,并且要确保材料供应商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与此同时,还要对原料颗粒直径、粗细骨料配比等要素进行科学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对于混凝土自缩来讲,一般情况下,会以硅灰为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材料,这种材料可以紧缩混凝土结构,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造成混凝土断裂的现象。除此之外,混凝土质量还受湿度的影响,不仅影响了紧缩程度,而且还影响了工程质量。
2 土木工程建筑中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 钢筋模板施工要点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钢筋模板作业决定着混凝土结构质量。因此在对模板进行施工时,需要对模块质量进行检查,这样才能使模板表面达到标准要求。同时,为了能够保障建筑结构保持干净和清洁。施工区域的不同决定了温度的不同,建筑结构的差异性使得模板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混凝土模板在施工作业之前,应该对土木工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勘测,例如:水文情况和土壤情况。另外,还需要对模板支护工作予以重视,这样才能使模板更好的应用于施工操作中;在搭接模板钢筋时还需要对搭接的位置进行确定,这样才能提高搭接的质量,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对拆模的时间予以重视,时刻关注拆模的时间,以保障拆模的时间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从而使得混凝土达到拆模的要求,这对提高施工的质量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混凝土施工要点
(1) 混凝土配制。在进行配比时,工作人员不光要注意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抑制水化热进程,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与和易性,能够应用到各种复杂的工况中。在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若要控制好水化热程度并使其降低,要求工作人员在选择材料进行配比时,尽量选用矿渣水泥(矿渣水泥水化热程度低),同时在配置时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保证配置后的混凝土具有良好可泵性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减少了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有效降低混凝土施工成本。
(2) 混凝土运输。混凝土的运输同样是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操作人员科学配制完混凝土之后,需要采取合适的运输方式将其能够运入到模型当中,而原料的基本性质是否可以得到充分维持,就会受到运输过程的控制效果、运输的方式等因素影响。因此,在混凝土运输中,操作人员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做好运输过程的控制工作,避免砂浆流出、泌水等问题的发生,并且要尽可能减少运输的频次、时间,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运输的成本,也有利于混凝土性质与质量的维持。
(3)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是该技术应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操作人员需要在开始浇筑作业之前,科学测量和收集钢筋浇筑点、钢筋保护层尺寸等数据,对模板进行彻底的清理,浇筑开始前必须要确保模板的清洁、平整以及数据完整。接
着,在浇筑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着钢筋与预埋件的状况,如果发生了位移或者变形的情况,则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及时处理,保证混凝土与模板之间能够紧密连接。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两种浇筑方式,一种是分层浇筑法,另一种是推移式浇筑法。两种浇筑方法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操作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浇筑方法。同时,浇筑的过程中,要确保浇筑的连续性,如果不能保证浇筑的连续性,就需要将间断时间缩减。操作人员在混凝土完全进入模板之后,要及时进行振捣。振捣混凝土时,要从模板的底部、顶部、中间分别进行,必须要把振捣器均匀的插入,主要是为了避免发生漏振的现象;其次要把握和控制好振捣器移动的长度和插入的深度,并大力度地对混合物进行充分的振捣;最后,应该对混凝土实施相应的养护措施,这样就会有效的防止出现裂痕、裂缝等一些破损现象,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
3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温度控制
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混凝土会在水化反应的作用下,会产生放热现象,但混凝土会受自身结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全部释放出去,这样就会使混凝土的内、外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差,从而混凝土出现了裂缝、变形现象。那么,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现象,就要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注意混凝土配置过程中的水灰比例,应该适当地降低水泥的使用量。另外,在施工时,还可以充分的利用矿粉和煤灰粉材料来降低放热,以免出现结构性的问题,大大地提升了材料的性能和强度。在具体的施工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利用循环水降低混凝土温度,可以在混凝土的内部安装循环水管。
3.2 原材料质量控制
从材料质量角度,在施工前,需要根据相关要求做好混凝土的搅拌工作,确保其和施工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相符合。比如,在柱形混凝土实际的调整当中,尽量将水泥用量减少,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砂石的应用,和现场实际施工状况结合对外加剂配比进行有效调整,从而为混凝土强度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于混凝土温度控制中,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定期进行浇水处理,保证混凝土温度能够保持在相应合理的范围当中,同时还可以对完成配置的混凝土,使其处于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这样才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将混凝土裂缝问题降低。
3.3 做好施工养护
浇筑作业完成之后,作业人员要针对混凝土结构做好后续的养护工作。为了能够避免结构在后续出现裂缝问题,要对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度保持关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养护作业,使其湿润度适宜。另外,温度的变化也会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所以在养护的过程中,作业人员要采取均匀的降温方法,避免由于不均匀的降温而出现温度差,从而产生开裂的问题。同时,还应该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做好相应的养护措施。在拆除模板之后,作业人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工程的施工情况等,进行后续的养护作业,为综合施工质量的提升做出重要的贡献。
结束语:
总之,由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各种特点,对混凝土结构技术的
各种应用也有了很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混凝土结构技术不断的进行了强化,发展十分成熟。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把关,对整个工程的成败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不过混凝土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进步,进行改革与创新,适应现在土木工程技术,促进建筑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福灵.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 河南建
材,2018(04):460-462.,
[2] 李肖鹏.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 ,2018(24):46~48.
[3] 孙志玮.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与探究[J]. 门窗,2019(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