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是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把教学内容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建议。基于课标要求,我们所构建的主题化活动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用多种美术表达形式,乃至整合其他学科领域内容,通过重组和拓展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美术学习的立体化知识架构。试图发展活动课程的优势和课程所蕴含的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等特色,优化学科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主题化活动的提出
(一)克服单课时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
单课时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存在,一般与相邻课时的教学内容缺乏本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就使得有些教学内容得不到应有的延伸和拓展,以近乎割裂的状态呈现。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一要求来看,其做法与宗旨相悖。教和学的过程有它的复杂性、亲历性,在知识的建构上也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而单课时教学,让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浮于表面,缺乏底蕴。
(二)克服现行美术教学重技法、轻与生活实践关联的弊端
现行的美术教学大多只关注知识技能的训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缺少关注,导致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教师的教学安排基本是先讲后练式的。对于每节课要掌握的技能,教师会反复的要求。如在《设计桌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明白桌子由桌面和桌腿两个部分组成,桌面可以设计成圆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各种形状,桌腿可以设计成粗的、细的或是高的、矮的等形状。所以,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基本就是各种形状的堆砌和组合。
在重技法的训练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式的状态,基本谈不上学以致用和与生活实践的关联。主题化活动研究中,对于《设计桌子》的教学,除了造型,还有材质、适用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如果桌子是用在演播室,用什么造型、材质和颜色呢?如果您是工厂设计师设计桌子时成本要如何权衡呢?给了孩子们一定的角色和环境,与生活进行链接,他们的设计便不再会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的放矢。孩子们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的衔接。
(三)克服教材内容之间缺乏有机关联的弊端
现行美术教材都以课为单位呈现学习内容,小学每学期20课的学习内容编排在一起貌似所谓的“学科单元”,但实际上各课还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通常也是按课来设计单独的教学目标,不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好的美术教学,应该在一个知识点上,容纳美术学习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开展系统性的设计,让学生美术学习“立体化”,而不只是“平面化”。学生在系统的实践中不断感受和积累,并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地表达,能在面对庞杂美术信息时,做出近乎“智能”般的反应。
二、主题化活动的特征
(一)思维含量和方式不同
美术学科以其独有的属性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最为有效的一门学科。但在原来的单课时美术教学中,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照画,这让学生养成了动手不动脑的习惯。有时再受教师经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作品就更加的不尽如人意。如以《设计汽车》为例,教师讲课时让学生从外形和颜色上进行改变,同学们就会选择不同的颜色,并尽量把车子设计得奇形怪状。但是为什么要作这样改变呢?学生没有更深入的思考。他们更多的只是为了追求简单意义上的不同。但在主题化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自己设计的汽车是用在什么场合?商务用、旅行用还是参加聚会活动用?在不同的场合,设计汽车所用的线条应该是以粗的、直的为主充满力量感呢,还是以波浪线和折线为主充满动感呢?颜色是选深色显得严肃厚重点,还是亮丽奔放显得时尚点呢?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学生会通过交流互动和网络学习等方式,对不同事物进行分析、观察、想象后再进行创作。这样,美术学习便不再是知识拷贝,而成为了一种非常愉悦的主动驾驭。
(二)教学方式不同
在单课时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是以讲授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获得几乎都是被动接受的,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内化。在主题化活动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这种课堂翻转,把原来教师告诉你要学什么变成了我想知道什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有时,在确定主题的时候,教师都会邀请孩子们参与,孩子们从原来的被驾驭者变成了主动驾驭者,积极参与互动和实践,为了获取新知去主动思考和发现,在实践中体验并积累经验,技法的训练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并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同
在单课时教学中,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画到怎样的水平,线条和造型是不是有变化,色彩的搭配是不是丰富等,即仅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达成,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基本落空。在主题化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了怎样的实践,获得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力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如在《海洋怪兽》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不会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各种奇怪的动物特征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让学生想象自己也在有很多奇怪生物的海洋里,当凶险出现时如何生存下来呢?你希望自己具有怎样的功能来保护自己?带着这些问题,作为求生存的角色,孩子们的感觉跟以往大不相同。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利用资料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分析和实践 并加以验证,在这种自主和探究的学习中,既掌握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便于多维度目标的达成。
(四)作品呈现方式不同
美术学科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允许有个性存在的学科。单课时教学中,虽然教师希望学生能完成有个性的作品,但最终学生所呈现的也只是一幅画或者一个手工作品而已。其实**个性的作品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主题化活动的研究中,不受课时、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从活动开始就可以思考好作品呈现的多种可能性,如从作品的取材、设计、表达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可以做出更多的创意。如果想做成绘本,就先编写脚本,然后按照预设开始用记录性的方法创作;如果想搞个展或者小组展,那就要提早思考展出内容是过程还是结果。
单课时教学活动中的“一课一练”式教学简洁快速,却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学生几乎是在以一定的形式复制知识内容,缺少与所学知识间的链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架构缺乏系统和连贯性。而主题化活动则有一定的侧重点,围绕主题组成的课程,既突出单元的连续性,又凸显每节课的独特性。学生在主题化活动的系列实践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和感受,其能力和品质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主题化活动的实施:以绘本为例
(一)基于课标和教材,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以课标为依托和来源,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形成新的教学线索,将教学效果更大化。
纵观小学各年段,虽然设置有水墨花卉、人物、动物、园林、山石等教学内容,但实际类似于重复学习,不够系统和连续性。尤其是对于偶尔才会有的一节水墨画课,学生带齐工具都有点困难,再加上不同年段孩子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对水墨用笔和用墨的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我们对各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考虑到笔墨技法、构图等知识的掌握以及水墨意蕴等的理解,决定对教材进行有线索的重组,确定了以“像什么呢?——水墨游戏”这个主题进行绘本研究,活动的实施对象定为四年级学生。意图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重构辅以绘本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和帮助学生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以及对水墨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的成长不只在单一方面,而是立体多维的。
另外,还立足教材进行“美术+”式的主题化内容的研究,即找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将其他学科有机服务于美术活动的主题。这样,学生的实际收获才能大于单一美术学科的学习效果。如在主题化活动“拉根线条去散步”中,让学生在笛子演奏曲“姑苏行”的缠绵悠扬音乐情境中感受波浪线条的柔美和婉转,在低沉的大提琴旋律中感受直线的稳定和厚重……
最后,还可以将教材与地方优秀文化结合进行研究。如将南北朝石刻与教材中的“有趣的版画”结合,形成主题化活动“感受肌理之美”,学生可通过拓印石刻等各种物品的独特肌理,或剪贴、绘画,或重新组合,编制出新的绘本美术作品。
(二)基于活动主题,进行核心素养内外兼修式的教学设计
确定了活动主题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融入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外兼修。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在对每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导入、新授、作业、总结式的固定模式。而在进行主题化活动的设计时,不再局限于一节课,而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立体架构。以绘本“像什么呢?——水墨游戏”为例,活动设计层次为:**阶段是感悟水墨线条的干、湿、浓、淡之美,并能熟练掌握水墨的基本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笔墨技法;第二阶段是通过与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画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的水墨画构图和绘本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以内在建构为主,而美术核心素养之美术表达,则以外向建构为主。在笔墨使用理解的设计里,侧重组合构图表现小景练习;在创作活动设计中,侧重水墨技法的综合运用;在水墨作品展设计里,则侧重欣赏评价的多维形式,绘本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关注到学科的表现,更多的是对学科内容进行了有趣的延展。这些设计有学生内化形成体验和理解的部分,也有学生进行美术表现的外部展示,教师用立体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了立体化的建构。
(三)关注审美判断能力培养,创意实践教学过程
美术核心素养包含审美判断和创意实践等内容。其实,学生能形成创意实践,必定要有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教师在主题化活动的研究中,推进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并形成美术素养。如在绘本“像什么呢?——水墨游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在水中玩墨的游戏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对水墨画的识读,教师在一大盆清水里滴入一定量的浓墨,待浓墨随着水流不同程度地散开时,用生宣纸下水接住飘荡的墨汁,将宣纸轻轻移出水面,就可以看到纸上墨色呈现的不同线条、肌理的奇妙变化,从看着墨色在水里游荡,到呈现在纸上,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水与墨的奇妙。为了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进行完美的美术表达,教师安排了干、湿两种体验活动,让学生用毛笔蘸浓墨分别在干和湿的宣纸上画线,墨在湿纸上是快速冲锋般的渗透,在干纸上则是如小步挪移般慢慢滋润开来,这样的对比使学生对水和墨的运用增加了深切的感受,帮助学生进行美术表达有了经验积累。当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感觉产生共鸣时,便掌握了判断的能力,学生的活动便不再是跟着教师画,按照教师的指令去画,所以就会听到同学们说:“我可以跟线条一起舞蹈……。”学生的这些作品则可放到绘本中“来到了水墨神奇世界”这一板块,再配以文字成为了故事的开始,也可以成为故事中其他情节的背景。
活动中,教师还安排了对比欣赏,帮助学生建立水墨画的意蕴美感,安排水墨超级市场销售活动,同学们以买和卖水墨画的角色,挑剔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直观对比和评述,建立了对水墨画的独特认知。
(四)加强文化理解,呈现多元评价方式
美术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要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及文化现象。在主题化活动绘本研究中,我们不再拘泥于一课一张画的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思考形成自己的文化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在绘本“像什么呢?——水墨游戏”的主题化活动成果展示时,有同学把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品进行剪贴和重组,做成手绘版的绘本故事书;有的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进行记录展览;也有的是用小型作品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主题化活动的研究,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思维活跃,形成了对美术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立体理解。更主要的是,他们建构的知识结构不再是一个点或一个面,而是围绕某个主题的多种延伸,是一种整体、立体的架构。